top of page

中醫、心理諮商攜手關照 孕產婦及罹癌婦女心理健康

少子化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之一是孕產婦,結合中醫師與諮商心理師跨領域合作,多元化照顧好孕產婦,以及罹癌婦女的創新心理健康關懷計畫,在桃園市政府率先推出,這是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簡稱醫心學會)承接桃園市婦幼發展局計畫,並舉辦「中醫調理與心理諮商之跨領域合作服務對話-以孕產婦&罹癌婦女為例」課程,吸引來自全台各地近百位的醫師、護理師、諮商心理師及社工師等相關醫事人員熱烈參與對話。

3661eaaae10f7912ce1147530d3eaf67.webp

免費孕產婦線上心理健康講座

場次資訊

  • 孕產婦心理健康、精神評估及諮商服務案例研討
    孕產婦心理健康、精神評估及諮商服務案例研討
    10月26日 週六
    孕產婦線上心理健康講座
    2024年10月26日 上午10:00 – 下午12:00
    孕產婦線上心理健康講座
    2024年10月26日 上午10:00 – 下午12:00
    孕產婦線上心理健康講座
    本課程目的是提升參與者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的了解,並加強其在臨床實踐中進行精神評估和心理諮商的能力。通過介紹桃園市政府相關計畫、分享實際案例與服務經驗,參與者將學習如何有效應用精神評估工具,並提升支持孕產婦心理健康的能力,以改善臨床實踐中對孕產婦的心理照護品質。
  • 【產後急轉彎:壓力變化球 - 談產後憂鬱與情緒調適&與痛苦的距離:人工流產身心歷程】
    【產後急轉彎:壓力變化球 - 談產後憂鬱與情緒調適&與痛苦的距離:人工流產身心歷程】
    10月15日 週二
    婦幼心理健康關懷線上課程
    2024年10月15日 上午10:00 – 下午12:00
    婦幼心理健康關懷線上課程
    2024年10月15日 上午10:00 – 下午12:00
    婦幼心理健康關懷線上課程
    協助成員認識產後憂鬱的生理、心理及外在因素,學習育兒的情緒與壓力調適!

​衛教文章

1

家有幼兒,如何讓孩童知曉父母罹癌情況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楊惠卿撰

父母是孩子的寄託依附,而孩子是父母寶貝的心頭肉,當父/母一旦罹癌或重症,總是不捨得孩子有所擔憂與受怕,常常感到難以啟齒告知,而刻意隱瞞並獨自堅強。父母掙扎著說不出口背後的心情,無非是想維持正常感、正向思考和希望感,尤其對於稚齡孩童,總覺得告訴他們又能如何?說了他們也是不懂!於事無補只徒增彼此困擾,甚至也不願孩子來醫院探望,寧可保留彼此既有的關係認知,也希望維護個人的尊嚴和疾病的隱私。

2

好好說話,成為神隊友

國北護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課程執行長 譚如萍撰       

當精子與卵子結合之時便開始了生命的神奇之旅,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宮中跳著細胞分裂之舞形成胚胎,孕育著胚胎的女性多了一個母親的角色;懷胎十月的過程中,與另一個生命組成生命共同體,直到胎兒呱呱落地。

在孕育胎兒的十個月中,母與胎兒之間的關係自然展現在母嬰之間,加上哺乳親餵等哺育行為,常讓新生兒母親在照顧嬰兒上出現單打獨鬥的現象,使得自懷孕開始到生產後持續經歷生理變化的女性陷入筋疲力竭的狀態,嚴重影響情緒。因此,身為嬰兒的父親共同承擔照顧是重要且必要的;這段時期,父親的照顧參與程度會影響伴侶之間的關係。

3

育兒路上不孤單——從伴侶到父母

台中張老師中心 諮商心理師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     胡純閔撰

曾經我們那麼相愛,是人人稱羨的一對,以為有了小孩會讓我們的家庭有更多歡聲笑語。哪知孩子的出生後,我們之間的距離卻反而越來越遠……是啊!曾經的美好去了哪裡啊?

小孩的誕生打破小夫妻平靜無波的生活(可可和小林的故事)

可可和小林兩人是在親友的介紹下認識彼此,進而開始熱戀並在1年後即走入婚姻。可可原是一個外在沉著,但內在情感相當澎拜,腦袋裡總轉著各式各樣的夢想,她勇於追尋新奇事物,而且對身邊人的照護與包容,更是不在話下,當她遇到散發藝術家氣息的小林,就深深被吸引,即使小林不擅社交,但可可正好可以補足小林所欠缺的部份。

4

全家是誰家? 現代婆媳的私房記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會員
沈國蘭 諮商心理師撰

「妳嫁進來,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怎麼三天兩頭就往娘家跑啊?」

「究竟誰是這個家的女主人!」

 

全家是妳家還是我家?!

不論恆亙千古世代,或是不同國家種族,婆婆、媳婦,及夾在中間的「那個男人」,絕對是能演活不少的精彩大戲。然而,在現代多元文化的生活中,蘊含著更多的差異性,尤其婆婆與媳婦同住,兩個女人的糾葛,真的是難解嗎?

5

成長與設限,形成兩代父母和平共存的養育觀念

點亮心燈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 謝暉明撰

農業社會的孩子在大家庭長大,時代痕跡從孩子取名「招弟」、「罔市」可窺見一二。隨著工商業發展,核心家庭成為台灣社會最主要的家庭型態,養育子女的觀念更隨著自然和社會科學的與日更新而變遷。

    當今很多育幼觀念與過去迥異,舉幾個常見的例子:(1) 6個月內嬰兒除母奶/配方奶,不再需要額外水分,因為嬰兒的腎臟尚未發育成熟,攝取過量水分恐導致低血鈉、水中毒甚或腦水腫。(2)不建議未滿1歲的嬰兒喝果汁,以免造成蛀牙、腹瀉或尿布疹。(3)父親或/和母親,就業保險滿1年,子女3歲前,皆可留職停薪請育嬰假6個月,領取薪資8成的津貼及補助,以便新手父母安心陪伴子女最關鍵的初生階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