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mhcpa2020

全家是誰家? 現代婆媳的私房記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會員 沈國蘭 諮商心理師撰 「妳嫁進來,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怎麼三天兩頭就往娘家跑啊?」

「究竟誰是這個家的女主人!」

 

全家是妳家還是我家?!

不論恆亙千古世代,或是不同國家種族,婆婆、媳婦,及夾在中間的「那個男人」,絕對是能演活不少的精彩大戲。然而,在現代多元文化的生活中,蘊含著更多的差異性,尤其婆婆與媳婦同住,兩個女人的糾葛,真的是難解嗎?

 

要談論婆媳之間,首先需了解影響彼此關係的「雷點」,有些研究針對婆婆與媳婦的關係探討,整理經常形成衝突的癥結有關以下內容:

 

一、媳婦的抱怨是

和婆婆的育兒觀念與習慣不同,對於婆婆過度干涉孩子教養,而感到困擾。

婆婆不尊重隱私,隨意進入媳婦房間,或喜歡探究私事,如:外出交友情形、先生每個月給多少錢、有拿多少錢給娘家、或是詢問花了多少錢買衣服等。

婆婆不公平對待,更多偏袒自己的子女。說好的「把媳婦當作女兒呢」?

婆婆會干預媳婦與娘家的接觸,還喜歡下指導棋。有時,媳婦在大年初二不一定能回娘家,因為大姑小姑要回家,需要媳婦幫忙準備年菜招待。

被期待成為傳統美德的媳婦,如今熬成婆的「婆婆」,總有說不完當年曾是「媳婦」的辛苦談。但婆婆卻會不高興媳婦要兒子幫忙做家事。

街坊鄰居三姑六婆相聚,經常會道人長短、喜作比較,過度關注誰的子女、媳婦比較孝順,誰較會賺錢、有成就,孝親費給多少、孫兒養得白胖等話題。甚至哪家的媳婦尚未懷上孩子,如何一舉生男,總是會有一群婆婆媽媽關心著媳婦的生育。

 

二、婆婆的不滿是

現代媳婦比不上以前傳統媳婦的精神,以前作媳婦是堅韌耐操,還是照樣能撫養一大群孩子長大成人。

覺得媳婦不懂勤儉持家,只靠兒子辛苦賺錢,媳婦卻在享受花錢。

以前都捨不得讓孩子辛苦,媳婦卻要兒子幫忙做家事,現代媳婦好命多了。

媳婦照顧孩子、處理家務能力不夠,婆婆有時還要幫忙照顧。不但省了保母費、孝親費,卻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還被質疑照顧的方法不對。

和媳婦的飲食口味差異不合。媳婦煮一餐飯,要花許久時間才完成,作出來的菜色,卻是不合口味。

好像兒子結婚後就是老婆的了,對媳婦是處處呵護。

 

以上的叨叨絮絮,婆媳總是各有期待,覺得別人的媳婦比較好,感覺別人的婆婆有夠好,當彼此期待有落差時,婆媳之間就容易產生嫌隙或困擾。整理其中婆媳問題的根源,主要有五大面向:

 

生活習慣或觀念的差異

當媳婦嫁進夫家成為新成員,往往會需要面臨生活上的調整與妥協,還包括媳婦與婆婆各有不同的價值觀,這種差異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溝通和理解,可能會引發矛盾。

 

家庭權力與角色的認知

全家是你家還是我家,當婆婆和媳婦同住,在傳統觀念如果婆婆感覺在家庭中需要擁有更多的權威,而媳婦可能就會感到被忽視或不受尊重。這種角色位置上的不平衡,常常是會引發衝突。

 

三、需求與期待的落差

身為媳婦角色,尤其是職業婦女時,需要兼顧工作、育兒及照顧家人等多重角色。這些可能會帶來沉重的壓力。對於期待的情感需求,與婆婆的期望產生衝突時,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矛盾。

 

四、界線模糊區域

與公婆同住時,如何在共享和隱私的空間界定,是個重要的關鍵,這不僅是在物理的空間,也包括在心理位置的空間。原本的家庭空間,多加入新的成員,空間也隨著產生動力變化,婆婆可能感受到原本的空間改變了,不安失去的部分,想要維持掌控感。而媳婦進入新的家門,也想努力爭取一席之地,內在的角色位置,這還包括情感上的界線。若是界線處在模糊地帶,有可能引發雙方拉鋸的衝突。

 

五、婆媳關係的關鍵人物(即是媳婦之夫,婆婆之子)的回應

夾在婆媳之間的關鍵者(兒子/先生角色),總是會左右為難,面臨要先救媽媽或是救太太的選擇,不論偏袒哪方多一點,另一方必定是不悅。造成婆媳的不良關係,往往是媳婦之夫以逃避或漠視的態度回應,因而讓婆媳直球對決,使誤會增生,陷入關係的僵局。

 

婆媳的問題與同居衝突,在家庭生活中是常見的挑戰,然而有何良方解藥,可以解決這些世代的難題。可以透過理解彼此的需求、進行正念的溝通、建立健康的界限,練習三步驟呼吸空間,並且尋求支持,或許這些方法可以減少情緒衝突與增加友善互動。

 

一、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嘗試了解婆婆的需求與期望,並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透過了解彼此的需求期待,能夠找到共識,進而促進和諧的溝通。而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中間人,其實是最好的溝通橋樑,以中立的角色,讓婆媳雙方各有安撫,以健康正向對話的方式表達,並讓彼此能瞭解對方的立場和想法。

 

二、建立健康的界線

重視並明確自己的需求和界線,並且適時表達出來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同時學習尊重他人的感受,這能夠幫助減少彼此的誤解。

 

三、正念溝通並建立共同規則

了解彼此的需求期待之後,可以進一步溝通如何制定家庭共約,這些規則可以涵括家庭生活各個層面,例如家務分工、財務管理等。透過召開家庭會議,每位成員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能夠清楚自己在家庭的角色與責任。在溝通的過程中,同理傾聽是重要關鍵,以不評價的態度進行溝通,適時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同時也接納其他成員的建議,這樣溝通的方式能更促進理解與合作。

 

四、辨識情緒,練習三步驟呼吸空間

面對壓力刺激或威脅,需要先辨識出情緒的自動化反應,即是本能地出現「戰」或「逃」或「僵」的反應模式,而這自動反應的結果,往往沒有讓壓力減輕,反而更陷入壓力持續的漩渦。當覺察到情緒的影響,可以試著練習三步驟呼吸空間,這是提供一個途徑,幫助走出自動導航,重新連結當下。首先為自己按下暫停鍵,透過練習三個步驟:

1.「覺知」:辨識此刻身心經驗、想法、情緒感受或是身體感覺。

2.「集中」:再將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呼吸的起伏。

3.「擴展」:將集中的注意力再擴展到身心整體,以更寬闊的覺知視角,覺察所有出現的經驗。

經過三步驟的練習經驗,將擴展後的覺知,帶入接下來的每一刻。

 

五、尋求支持資源

尋求外部支持資源,包括與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諮詢師進行交流。有時分享情緒的困擾與感受,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有助於更好地面對壓力。

 

「全家是我們的家」希望這是婆媳的共識,在面對家庭生活的挑戰,可以有善巧方法來因應,能夠攜手共創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113年度桃園市產後憂鬱暨婦女心理諮商計畫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婦幼發展局

承辦單位: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8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