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楊惠卿撰
父母是孩子的寄託依附,而孩子是父母寶貝的心頭肉,當父/母一旦罹癌或重症,總是不捨得孩子有所擔憂與受怕,常常感到難以啟齒告知,而刻意隱瞞並獨自堅強。父母掙扎著說不出口背後的心情,無非是想維持正常感、正向思考和希望感,尤其對於稚齡孩童,總覺得告訴他們又能如何?說了他們也是不懂!於事無補只徒增彼此困擾,甚至也不願孩子來醫院探望,寧可保留彼此既有的關係認知,也希望維護個人的尊嚴和疾病的隱私。實則,隱藏在罹癌父/母心中另一個層面的痛苦糾結是,如何面對孩子的不安情緒或恐懼失望,以及難以承受可能無法陪伴孩子長大的愧疚與悲傷,所以保護著孩子的同時,也保護著自己遠離沮喪。說與不說之間確實是不容易跨越的心理關卡,如同「不說」的歌詞所描述:「明明想靠近,眼神卻躲避…還沒說出口的話,害怕已經來不及…」,隱瞞不說,往往使家人之間形成呎尺天涯的孤單心情。
其實,生病是全家人的事,當家中有人罹癌,親近的家人間往往會產生我們生病(we disease)的情緒狀態。對於孩子來說,即使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卻也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變化,或是家庭裡瀰漫的怪異氣氛,這將使他們感到困惑與不安,而且他們的情緒也可能影響到人際及學習。如同學者所述,父/母罹病過程中,最感焦慮的孩子,其實是那些無法與雙親討論病情的人,因為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對即將到來的事有所預期準備。尤有甚者,如果因為隱瞞而錯過了彼此最後的親情時光或告別準備,亦容易使孩子揹著未竟事宜或是遺憾自責的創傷。因此,如何以愛與支持的態度,讓孩子真正地理解家裡正發生的事情;關照病人的同時,也納入每位家庭份子—不論年齡大小--的心理反應與情緒需求;使其有機會適當地參與父/母的疾病過程,共同在生活上進行合適的調整,讓孩子成長階段的生活和需求,盡可能維持穩定平衡,這不僅有助強化家庭關係與復原力,也是全面性疾病適應的方向。
猶記得曾神隱多時的英國王室凱特王妃,以錄影公開罹癌消息,她說「對我們全家來說,這幾個月是非常艱難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時間和適合孩子們的方式,向喬治、夏綠蒂、路易解釋一切,並向他們保證我會沒事的。正如我對他們所說:我身體很好,透過專注於將幫助我療癒的事物,我的身心和精神每天都在變得更強,威廉在我身邊是巨大的慰藉…。」凱特王妃對此做了很好的示範,愛不是不讓對方擔心就好,她的這段話讓我們見證父母以愛面對孩子的態度。以下將說明如何讓孩童知曉父/母罹癌時的心情陪伴。
首先,依據孩子的年齡與認知,用他們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說明身邊正發生的事,不宜苦心捏造謊言或刻意隱瞞迴避,越接近真相則越值得信賴,並且要仔細傾聽孩子心中的困惑疑問,回答時的態度儘可能保持誠實溝通與彈性開放,讓孩子在家庭支持的氛圍下感受到不變的呵護與安全感。同時,如凱特王妃一般,也讓孩子知道生病的父/母此刻正在努力地醫治中,全家人會朝向復原而齊心努力,並且衷心盼望與祝禱。比方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無法理解乳癌或大腸癌是什麼,但可清楚地表達父/母得到的是什麼病,並用他們有過的經驗加以連結,告訴他:「媽媽生了一種叫做乳癌的病,這是比感冒更嚴重的病…需要更久的時間住院治療,不過,媽媽正在努力治療,等好起來就可以回家了,爸爸和奶奶協助會照顧你們的三餐…。」
同時,在適當的時間,可以鼓勵孩子來醫院探望,紓解親子間的分離焦慮,並互訴關心之情,讓孩子有機會繼續聽聽父(母)如常的關心與叮嚀,最近如何啊?參加哪些活動呢?功課有困難嗎…,此時,生病的父/母又回復到熟悉的照顧者角色,也有助於孩子獲得熟悉如常的互動與感受。須注意的是,對於孩子可能有的矛盾心理或驚恐感受,盡可能保持敏感度與接納態度,例如:要去探望掉髮、噁心嘔吐或面色虛弱父/母時的複雜情緒,有想念、但也有遲疑害怕,因怕見其狀,或不忍見其痛苦呻吟與哀號,難免顯得情怯或畏避,這都是真實的人性反應。若然,則其他家人可以事先給孩子做些心理建設,先向孩子打心理預防針,說明父/母現在在接受療程,身體或容貌可能有些怎麼樣的變化,一 方面是理解並接納孩子內在衍生的衝突感,另方面也可以避免罹癌的父/母脆弱內心可能衍生的傷心不舒服感,覺得我這麼惦念著孩子,他怎麼對自己有此反應呢!?
此外,為稚齡孩童找到合適的照顧者,使其生活保持常態結構化與穩定,尊重並允許孩子保有成長所需的日常照顧、遊戲時間或同儕社交,不使其陷入過度要求的責任感與親職化的泥沼。因為當父/母罹癌後,可能全家心力都放在病人照護需求上,而使親職功能變弱,或是孩子逐漸取代生病的父/母原先在家中所扮演的照顧角色,替補了父母應有的功能,而產生所謂親職化小孩(parental child)現象。在罹病的心情層面,也不建議由小孩承擔,例如:盡情在孩子面前宣洩自己的痛苦,期待孩子要吸納自己的情緒;也不要用疾病來控制或恐嚇孩子要認真乖巧,並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或他做了些什麼、所以家人才生病的,這些言語都徒增孩子心理上的莫名困惑與罪惡感。
由上可見,對於孩童來說,真正的保護不是隱瞞不說或善意謊言,那容易使孩子腦海形成恐懼的想像,更可能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與安全感,也失去親子交流溝通和傳達關愛的機會;真正的保護是用適合孩子認知的方式,適度解釋讓他了解父母生病以及現在所碰到的情況,接近真相才能使孩子感到信任,尤其要花時間傾聽孩子內在的關注,回答他們心中的困惑,讓孩子心中保有父/母可信賴、支持與涵容的形象。總之,孩子的成長無法停留,家裡每位成員的心理需求不宜少,當父/母罹癌時,幫助孩子明白現況、安頓情緒與情感連結,讓家人仍擁有彼此的支持與滋養,使孩子維持在身心穩定平衡中繼續成長。
113年度桃園市產後憂鬱暨婦女心理諮商計畫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婦幼發展局
承辦單位: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