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眼淚糖──情緒風暴下的安撫策略
- tmhcpa2020
- 1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李潔玲諮商心理師/予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繪本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眼淚糖》的人類主角──小友,一開始就「嗚、嗚」地哭了起來!
這時,推著小攤車的小精靈出現了。他們接住小友的眼淚,裝進鍋子裡,打開瓦斯爐的火,再倒入甜甜的糖漿,輕輕攪拌......眼淚在鍋子裡變成可口的糖果團,接著經過冷卻、搓揉與調色,終於成了一顆顆來自小友的「眼淚糖」。
那麼,眼淚糖吃起來是什麼味道呢?
森林裡的小動物試著嚐了一口────
小狗舔了一下,便哇哇大哭起來!
「哎呀!寶貝,你怎麼啦?」
雖然小狗是年長的哥哥,但哥哥也會有想哭的時候,媽媽趕緊過來抱住他,溫柔地安撫。小狗在懷抱中,感到一絲絲的幸福。
小豬舔了一口,也哇哇大哭起來!
「嘟嘟太過分啦!竟然說我是愛哭鬼。我才不是,我絕對不會哭!」
被貼上「愛哭鬼」標籤的小豬、極力否認、卻更加委屈。哭泣的情緒如潮水般湧上,將心中的委屈一一釋放。眼淚沖淡了傷心,也讓他和爭執的嘟嘟重修舊好,再次一起玩耍。
兇猛的獅子跟著舔了一口,立刻放聲大哭!
「沒關係,獅子也有想哭的時候吧!」
「就算是強壯的獅子,也可以哭呀!」
外表堅強的獅子,其實有顆柔軟的心。這一口糖,讓他卸下盔甲,任情緒流動,深深哭泣。
最後,每隻小動物在哭過後,彷彿釋放了心中沉重的壓力,帶著笑容回家了。
小精靈們則悄悄告訴小友,下次哭泣時,他們依然會帶著小攤車前來。於是,當他們聽見遠方再次傳來哭泣聲,小攤車便又推著,趕往下一個眼淚糖的誕生地。

一、眼淚,是需要被接住的情緒訊號
繪本《眼淚糖》用一個溫柔又充滿想像的故事,帶領我們重新認識「眼淚」的意義。故事中,小朋友的眼淚被小精靈細心收集,經由熬煮、冷卻與調色,象徵著眼淚是珍貴、重要、值得被好好承接住的情緒訊號。這些眼淚最後被小精靈製成五味雜陳的糖果,分享給森林中的小動物們。每隻動物在品嚐後都放聲哭泣,說出深藏在心中的委屈與感受——這也道出了情緒具有感染力,透過眼淚,我們的情感可以真切地彼此連結。
其實,哭泣並不是負面和脆弱的表現,而是我們內在柔軟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情緒都值得被好好尊重與對待,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學會面對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感受。若情緒長期累積、無法適當釋放,便會成為沉重的負擔,令人感到喘不過氣。
好好哭一場並沒什麼不對,就像看一場感人的電影,因為觸動而流淚後,反而感覺自己被同理與照顧,身心也隨之獲得釋放與放鬆。
當然,在面對哭泣的當下,我們未必能立即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有時,哭泣也可能變成一種「條件交換」的方式,若我們無法分辨,就容易產生壓迫感,讓人想逃避,甚至以權威的方式喝止對方。
因此,若在日常中就能培養分享情緒的對話機會,與孩子、伴侶或家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那麼當彼此的情緒出現時,也能有更多空間慢慢表達、傾聽與理解。

二、「不准哭?」之外還能怎麼做?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常被告誡「不准哭」。久而久之,這些訊息逐漸內化,成為我們面對情緒的方式,也讓「不要哭」成為我們安慰他人、安撫孩子時習以為常的反應。
在一次課程中,我邀請學員們分享「什麼時候會哭」,有人說,是玩具被搶走的時候;有人因為被不尊重而落淚;也有人在照顧孩子感到疲憊時,或在思念親人時忍不住掉下眼淚。這些經驗提醒我們,哭泣的背後往往藏著複雜的情緒:可能是生氣、無助、悲傷,也可能是我們還來不及意會、甚至也無法向他人表達的感受。而那些被制止的眼淚,不只是當下的狀態,而是壓抑了內心深處強烈的情緒訊號。
培養親子聊天時光
潔玲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每天安排一段與孩子聊聊天的時光,例如上下學的路途、洗澡的時候,或是睡前故事後的哄睡時間。聊天不僅是單方面地詢問孩子「今天過得如何」,更包含爸爸媽媽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與情緒感受。這樣的交流,不只是良好示範,更是孩子學習同理心的起點。當孩子能主動給予我們安慰的動作與話語,那份溫柔的回應,相信能融化我們心中日積月累的壓力,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放輕鬆」、「別著急」
當我們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時,為什麼會感到煩躁、想逃避,甚至忍不住想控制情況呢?這可能和我們在情緒當下,經常聽到的話有關,例如:「這是你自己的問題」、「請你自己解決」、「只有你會在意這種事」,又或者是「等你冷靜了再說」、「不要哭,這沒什麼好哭的」。這些話,常讓人感覺被丟下、被指責,而在那個「不被理解」的時刻,內心的無助其實非常深。
因此,當爸爸媽媽面對孩子情緒爆發、哭得很厲害時,不妨試著把「別哭了」換成「放輕鬆」、「別著急」。這些語句可以在不否定情緒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慢慢學習清楚表達感受。當我們願意接住孩子的情緒,就更有可能聽懂他真正的需要,彼此的關係也會更靠近、更有力量。

二、情緒風暴下的安撫策略
當孩子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尖叫、抗拒、拳打腳踢、哭泣不止等狀況時,爸爸媽媽先別急著用威嚴來壓制,這些行為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焦慮、害怕、失落或受傷等複雜情緒,而孩子的大腦情緒中樞-杏仁核尚未發展成熟,特別是六歲以下的兒童,自我調節能力仍十分有限,情緒也容易陷入固著狀態,在這樣的情緒風暴中,大人能否穩定自己的情緒,是協助孩子安穩下來的關鍵,不只是避免情緒對抗,更是孩子學習壓力因應的直接示範。
六個情緒安撫技巧
將身體降低到孩子眼睛高度:增進彼此間相互尊重的角度而非上對下的壓制
呼喚孩子看著自己並與其四目相接:維持眼神接觸使孩子能因連結而穩定下來
輕拍身體加上重複性的安慰話語:如「沒事了」、「放輕鬆」、「爸爸/媽媽在這裡」、「我有聽見」等。
冷靜並堅定地表達原則:嚴肅但不權威地告知孩子需遵守的限制。
主動猜測並同理孩子的感受:即使不完全了解,也能試著說出觀察與感受,如「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轉移注意力,降低固著再溝通:等情緒稍微降溫後,雙方都能好好的對話,,孩子會更能理解與合作。
四、為孩子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是一段需要練習的旅程,我們都在學習的路上。
情緒調適並不容易,大人也需要提醒自己放輕鬆、別著急,雖然以威嚇帶來的恐懼雖然更快制止哭鬧,但那帶來的往往是恐懼,而非真正的理解與學習。孩子可能無法釐清自己的錯誤,卻內化了暴力的溝通模式,而因應在他的人際中。
事實上,負向情緒不需要被壓抑,而是需要被幫助:能夠「適當宣洩」、「核對感受」以及「表達需求」,這樣的方式或許與我們從小的經驗不同,因此不容易實踐,但正是這樣的改變,才能真正為父母與孩子都帶來力量,走向彼此更理解、更靠近的關係。
五、參考資料:三尾千鶴、吉澤惠子(2015)。眼淚糖。小熊出版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