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活中的眼淚糖──情緒風暴下的安撫策略

李潔玲諮商心理師/予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繪本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眼淚糖》的人類主角──小友,一開始就「嗚、嗚」地哭了起來!

這時,推著小攤車的小精靈出現了。他們接住小友的眼淚,裝進鍋子裡,打開瓦斯爐的火,再倒入甜甜的糖漿,輕輕攪拌......眼淚在鍋子裡變成可口的糖果團,接著經過冷卻、搓揉與調色,終於成了一顆顆來自小友的「眼淚糖」。

 

那麼,眼淚糖吃起來是什麼味道呢?

森林裡的小動物試著嚐了一口────

 

小狗舔了一下,便哇哇大哭起來!

 「哎呀!寶貝,你怎麼啦?」

雖然小狗是年長的哥哥,但哥哥也會有想哭的時候,媽媽趕緊過來抱住他,溫柔地安撫。小狗在懷抱中,感到一絲絲的幸福。

 

小豬舔了一口,也哇哇大哭起來!

「嘟嘟太過分啦!竟然說我是愛哭鬼。我才不是,我絕對不會哭!」

被貼上「愛哭鬼」標籤的小豬、極力否認、卻更加委屈。哭泣的情緒如潮水般湧上,將心中的委屈一一釋放。眼淚沖淡了傷心,也讓他和爭執的嘟嘟重修舊好,再次一起玩耍。

 

兇猛的獅子跟著舔了一口,立刻放聲大哭!

「沒關係,獅子也有想哭的時候吧!」

「就算是強壯的獅子,也可以哭呀!」

外表堅強的獅子,其實有顆柔軟的心。這一口糖,讓他卸下盔甲,任情緒流動,深深哭泣。

 

最後,每隻小動物在哭過後,彷彿釋放了心中沉重的壓力,帶著笑容回家了。

小精靈們則悄悄告訴小友,下次哭泣時,他們依然會帶著小攤車前來。於是,當他們聽見遠方再次傳來哭泣聲,小攤車便又推著,趕往下一個眼淚糖的誕生地。

一、眼淚,是需要被接住的情緒訊號

        繪本《眼淚糖》用一個溫柔又充滿想像的故事,帶領我們重新認識「眼淚」的意義。故事中,小朋友的眼淚被小精靈細心收集,經由熬煮、冷卻與調色,象徵著眼淚是珍貴、重要、值得被好好承接住的情緒訊號。這些眼淚最後被小精靈製成五味雜陳的糖果,分享給森林中的小動物們。每隻動物在品嚐後都放聲哭泣,說出深藏在心中的委屈與感受——這也道出了情緒具有感染力,透過眼淚,我們的情感可以真切地彼此連結。

        其實,哭泣並不是負面和脆弱的表現,而是我們內在柔軟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情緒都值得被好好尊重與對待,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學會面對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感受。若情緒長期累積、無法適當釋放,便會成為沉重的負擔,令人感到喘不過氣。

        好好哭一場並沒什麼不對,就像看一場感人的電影,因為觸動而流淚後,反而感覺自己被同理與照顧,身心也隨之獲得釋放與放鬆。

        當然,在面對哭泣的當下,我們未必能立即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有時,哭泣也可能變成一種「條件交換」的方式,若我們無法分辨,就容易產生壓迫感,讓人想逃避,甚至以權威的方式喝止對方。

        因此,若在日常中就能培養分享情緒的對話機會,與孩子、伴侶或家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那麼當彼此的情緒出現時,也能有更多空間慢慢表達、傾聽與理解。

二、「不准哭?」之外還能怎麼做?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常被告誡「不准哭」。久而久之,這些訊息逐漸內化,成為我們面對情緒的方式,也讓「不要哭」成為我們安慰他人、安撫孩子時習以為常的反應。

        在一次課程中,我邀請學員們分享「什麼時候會哭」,有人說,是玩具被搶走的時候;有人因為被不尊重而落淚;也有人在照顧孩子感到疲憊時,或在思念親人時忍不住掉下眼淚。這些經驗提醒我們,哭泣的背後往往藏著複雜的情緒:可能是生氣、無助、悲傷,也可能是我們還來不及意會、甚至也無法向他人表達的感受。而那些被制止的眼淚,不只是當下的狀態,而是壓抑了內心深處強烈的情緒訊號。


培養親子聊天時光

        潔玲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每天安排一段與孩子聊聊天的時光,例如上下學的路途、洗澡的時候,或是睡前故事後的哄睡時間。聊天不僅是單方面地詢問孩子「今天過得如何」,更包含爸爸媽媽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與情緒感受。這樣的交流,不只是良好示範,更是孩子學習同理心的起點。當孩子能主動給予我們安慰的動作與話語,那份溫柔的回應,相信能融化我們心中日積月累的壓力,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放輕鬆」、「別著急」

        當我們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時,為什麼會感到煩躁、想逃避,甚至忍不住想控制情況呢?這可能和我們在情緒當下,經常聽到的話有關,例如:「這是你自己的問題」、「請你自己解決」、「只有你會在意這種事」,又或者是「等你冷靜了再說」、「不要哭,這沒什麼好哭的」。這些話,常讓人感覺被丟下、被指責,而在那個「不被理解」的時刻,內心的無助其實非常深。

        因此,當爸爸媽媽面對孩子情緒爆發、哭得很厲害時,不妨試著把「別哭了」換成「放輕鬆」、「別著急」。這些語句可以在不否定情緒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慢慢學習清楚表達感受。當我們願意接住孩子的情緒,就更有可能聽懂他真正的需要,彼此的關係也會更靠近、更有力量。

二、情緒風暴下的安撫策略

        當孩子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尖叫、抗拒、拳打腳踢、哭泣不止等狀況時,爸爸媽媽先別急著用威嚴來壓制,這些行為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焦慮、害怕、失落或受傷等複雜情緒,而孩子的大腦情緒中樞-杏仁核尚未發展成熟,特別是六歲以下的兒童,自我調節能力仍十分有限,情緒也容易陷入固著狀態,在這樣的情緒風暴中,大人能否穩定自己的情緒,是協助孩子安穩下來的關鍵,不只是避免情緒對抗,更是孩子學習壓力因應的直接示範。


六個情緒安撫技巧


  1. 將身體降低到孩子眼睛高度增進彼此間相互尊重的角度而非上對下的壓制

  2. 呼喚孩子看著自己並與其四目相接維持眼神接觸使孩子能因連結而穩定下來

  3. 輕拍身體加上重複性的安慰話語:如「沒事了」、「放輕鬆」、「爸爸/媽媽在這裡」、「我有聽見」等。

  4. 冷靜並堅定地表達原則嚴肅但不權威地告知孩子需遵守的限制。

  5. 主動猜測並同理孩子的感受:即使不完全了解,也能試著說出觀察與感受,如「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6. 轉移注意力,降低固著再溝通等情緒稍微降溫後,雙方都能好好的對話,,孩子會更能理解與合作。


四、為孩子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是一段需要練習的旅程,我們都在學習的路上。

        情緒調適並不容易,大人也需要提醒自己放輕鬆、別著急,雖然以威嚇帶來的恐懼雖然更快制止哭鬧,但那帶來的往往是恐懼,而非真正的理解與學習。孩子可能無法釐清自己的錯誤,卻內化了暴力的溝通模式,而因應在他的人際中。

        事實上,負向情緒不需要被壓抑,而是需要被幫助:能夠「適當宣洩」、「核對感受」以及「表達需求」,這樣的方式或許與我們從小的經驗不同,因此不容易實踐,但正是這樣的改變,才能真正為父母與孩子都帶來力量,走向彼此更理解、更靠近的關係。


五、參考資料:三尾千鶴、吉澤惠子(2015)。眼淚糖。小熊出版社。

 
 
 

Comments


B標頭排列_20200914_ol_final-1-2048x443-remov
  • alt.text.label.Facebook

©2023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版權所有。透過 Wix.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

會址:112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365號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樂育樓 307 室

電話:0921-116802、02-28227101*7253
電子信箱:twmhcpa@gmail.com
官網:twmhcpa2020.wixsite.com
粉專:www.facebook.com/twmhcpa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18:00
     (12:00-13:00暫停服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