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媽媽難過,寶寶知道嗎?——談母嬰情緒連結與安全感的建立

張瑜妏/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副秘書長、明朗身心診所 合作心理師 審稿:李玉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 特聘教授、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理事長


一、寶寶共感著新手媽媽的情緒?

「他總是在我情緒激動時哭個不停,好像知道我快要崩潰……是我把焦慮傳染給他了嗎?」

這是小雅哽咽的陳述。她的疑惑,是許多新手媽媽共同的心聲:當媽媽情緒低落時,寶寶真的會知道嗎?

寶寶才兩個月大,剛做完月子的小雅得開始練習一個人帶寶寶,常常不知所措。雖然家人願意幫忙,她仍常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帶小孩的料,不是好媽媽的聲音總在心中盤旋,每當搞不定寶寶時,她就覺得自己快要崩潰。

特別是在深夜裡,餵完奶後還得讓寶寶順利入睡。獨自抱著寶寶時,那些難以壓抑的悲傷與焦躁總在心底翻湧。彷彿那些一邊哄睡、一邊忍住情緒的夜晚裡,孩子無法言語,卻像與她心靈緊緊相連,一起經歷著情緒風暴,小雅更擔心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與安全感,而更加自責。


二、嬰兒依附母親的安定照顧而逐漸長出安全感

心理分析學者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曾說過:「世上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嬰兒,嬰兒總是與照顧他的母親共同存在。」母親的情緒穩定與回應品質,構成了嬰兒早期的「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讓孩子能在被理解、被包容的經驗中,感受到世界的安全與可預測性。

心理發展的研究中,英國精神科醫師鮑爾比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進一步指出:嬰兒在日復一日的照顧互動中,會逐漸以母親作為「安全基地(secure base)」,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與信任關係。這種早期的依附關係,成為其日後情緒調節與人際互動的重要基礎。

生命最初的日子裡,嬰兒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無法自我調節情緒與生理狀態。他們需要依賴母親的身體接觸、聲音安撫、溫度與情緒穩定度,來協助自己調節內在狀態。

當母親抱起孩子、輕聲哄唱、餵奶的那一刻,不僅是在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更在傳遞一種信任與安定的訊息——「你是被理解、被接住的。」


三、母親先安定自己的情緒,有助於母嬰互動和睦

當母親的情緒穩定時,嬰兒能在這份安定的情緒氛圍中逐漸學會信任世界;當母親陷入混亂與無助時,這份「情緒共振」也會真實地傳遞給嬰兒。

有些媽媽會發現,當自己內心越來越穩定時,孩子的作息也慢慢變得規律,哄睡不再像是一場戰爭。這並非巧合,而是情緒共感的具體展現。

就像前述的新手媽媽小雅,她學會給自己幾分鐘空檔時間,透過簡單的深呼吸或正念練習,讓自己先安頓下來、接住內在的情緒。有時寶寶似乎也會隨之較安穩入睡,整體氣氛變得平靜許多。

小雅說:「我慢慢發現,只要我願意先好好安放自己,寶寶好像也更放心地信任我了。」

ree

四、剛剛好的母親 才能貼近真實需要

心理學者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認為,嬰兒最初的心理世界,是在母親所提供的安全「抱持空間」中逐漸形成的。這個空間不僅包含實際的擁抱與餵養,也包含母親對嬰兒情緒的理解與回應。母親不需要過度溺愛或焦慮,而是能依照孩子的狀態與需求,「剛剛好」地給予愛與照顧。

這份「擁抱」是否足以讓孩子產生穩定的安全感,並不取決於母親是否完美無瑕。事實上,「太好」或「完美」的母親,反而可能限制孩子逐漸發展出獨立與自我調節的能力。所謂「剛剛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指的是——即使偶爾出錯,也能調整與修復自己的回應;即使會感到疲憊,仍願意保持與孩子的連結。這樣的母愛,才是安全感的根基。

對母親來說,這是一種減壓的自我提醒:你不需要是完美媽媽,只需要是能夠適時回應、調整、修復、給予愛的媽媽。


五、在母愛的安全感中經歷分離焦慮,並成為獨立的自己

然而,嬰兒並不會永遠停留在與母親緊密一體的關係之中。隨著成長,孩子會逐漸面對「分開」的經驗,經歷所謂的分離焦慮,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習獨立、發展自我。正因為有了母愛所建立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分離中仍感受到被支持與信任,這正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關鍵。

當孩子逐漸長大,他一方面渴望探索外在世界,一方面又會回頭尋找母親的懷抱,在「分開」與「靠近」之間不斷循環。心理學者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將這一歷程稱為「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指出這是嬰幼兒約在六個月至三歲之間的重要發展階段。在這個歷程中,孩子逐步建立起一種信念——「我可以安全地成為自己」。


六、正念與覺察:擁抱曾是寶寶的母親

你不需要是母親,也可以回頭看看自己,曾是怎樣被愛、被照顧的寶寶。

當寶寶睡著後,放下母親角色的片刻,不妨讓自己進行一段簡單的身體正念練習。閉上眼,感受自己的呼吸,讓身體慢慢蜷曲成最放鬆的姿勢,像回到嬰兒時期那樣被包裹與守護。此刻,試著想一想:「那時候的我,是怎樣被愛的孩子?我在誰的懷裡感受到安全?又從誰的情緒裡學會與世界相處?」

也許你記得的,是溫柔、安穩的懷抱;也可能,那是充滿忙亂與不安的環境。無論是哪一種,都構成了我們與愛的最初記憶。

接著,慢慢伸展身體,讓自己打開、展開,就像葉子舒展在陽光下。想一想:此刻的你,長成了什麼樣的大人?什麼讓你變得堅韌、能夠愛人?又是哪些支持,讓你在風中仍能站立不倒?

這些提問不一定需要答案。正念練習的目的,只是邀請你暫時放下對自己與孩子的評價,回到當下,用覺察的眼光看見——有時候,孩子的哭鬧,喚起的是我們內心那個渴望被理解的小孩。當我們願意先溫柔地照顧內在的自己,也就更能以安定與慈愛回應外在的孩子。


七、縱使媽媽正經歷脆弱,也能示範:走過低谷,仍能迎向陽光

育兒的旅程從來不輕鬆。產後荷爾蒙變化、睡眠不足與角色轉換的壓力,常讓母親在親密又脆弱的親子關係中,感受到焦慮與自我懷疑。你可以焦慮,也可以哭泣;你可以請求幫助,也可以選擇休息。這些都沒有錯。

在日常生活裡,新手媽媽可以嘗試幾個小練習:

1.先安頓自己的身體 ——「身安,心就安!」讓自己停下三十秒,深吸氣、慢慢吐氣三次;或在孩子入睡後,泡一杯熱茶、伸展身體。這些短暫的停頓,能幫助神經系統回到穩定。

2.適時回應,而非完美回應 ——寶寶不需要「樣樣都完美」的媽媽,只需要被持續回應的安全感。「媽媽在這裡,聽到你了。」這句話就足以讓孩子感到安心。

3.善用連結物 ——當孩子在分離或依附的掙扎中反覆時,媽媽可以給他熟悉的娃娃、小被子或自己的圍巾,幫助他延續安全感。

4.照顧孩子,也別忘了照顧自己 ——當你願意關照自己的需要、允許自己休息時,你正在以身作則,教會孩子什麼是「自我照顧」。

孩子不是因為你從不崩潰才感到安全,而是從你身上看見:即使你會難過,你也能回來,並持續愛他。

願你記得,當你照顧自己的同時,也是在身教示範如何自我照顧你的孩子。

ree

參考資料:

Mahler, M. S., Pine, F., & Bergman, A. (1975).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Symbiosis and individuation. Basic Books.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Winnicott, D. W. (1965).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Hogarth Press.


 
 
 

留言


B標頭排列_20200914_ol_final-1-2048x443-remov
  • alt.text.label.Facebook

©2023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版權所有。透過 Wix.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

會址:112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365號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樂育樓 307 室

電話:0921-116802、02-28227101*7253
電子信箱:twmhcpa@gmail.com
官網:twmhcpa2020.wixsite.com
粉專:www.facebook.com/twmhcpa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18:00
     (12:00-13:00暫停服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