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孩子說再見:從分離焦慮到安全感的培養

林欣怡諮商心理師/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部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ree

學會分離,是孩子與父母都要經歷的功課


開學第一天,在幼兒園或小學門口,常常可以看到小小孩哭鬧著不想進學校,或是父母在門口忍不住淚流滿面、匆匆離開。

事實上,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不只是孩子的專利,身為父母的我們,同樣面臨「不捨與擔心」的雙重考驗。從嬰兒時期初為人父母、第一次把孩子交到別人懷裡,到幼兒漸漸踏入校園、每一次的道別,我們都在不斷經歷各種分離。

因此,幫助自己與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關係中,彼此練習「安心說再見」,學會放手再相聚,才能陪伴孩子、也陪伴自己,在分離中穩穩長大。


面對孩子哭鬧、不願分開的強烈情緒,父母一開始常常也會感到不知所措,內心既希望孩子能夠堅強長大,又擔心狠心不理他的作法是否妥當,自己也因此感到難受與掙扎。


以下我們可以透過了解甚麼是分離焦慮、形成的原因、出現的情緒反應、可行的策略,來幫助彼此適應分離焦慮。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是幼兒在與主要照顧者短暫分開時,所出現的強烈不安、焦慮、哭鬧等情緒反應,幼兒可能難以安撫,甚至影響食慾與睡眠。

分離焦慮其實是幼兒正常的發展現象,代表孩子正處於學習「信任照顧者會回來」的重要發展階段,如果家長能在安全的情感關係中,幫助孩子慢慢學會安心道別,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逐漸學會理解與適應這樣的分離,焦慮程度便會自然減緩。

ree

二、分離焦慮的成因

分離焦慮雖屬正常現象,但究竟從何而來呢?!


  1. 依附關係的質與量

    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早期的互動品質,決定了他們對「安全基地」的信任度。當照顧者回應一致、溫暖而可預期,孩子便更有信心暫時離開探索;反之,若關係互動不穩定,孩子更容易對分離產生過度焦慮的反應。

  2. 認知里程碑:物體恆存與自我效能

    • 物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e)

      約 6-9 個月時,孩子開始發展這樣的概念,但仍不夠穩固,舉例來說,當媽媽離開到廚房拿東西時,孩子一旦看不見媽媽,可能就會認為媽媽「消失了」。孩子無法確定媽媽是否還在,因而產生焦慮。分離焦慮通常在 12~18 個月時達到高峰,隨著認知與社會理解的逐步成熟,到 3 歲左右便會逐漸減弱。

    •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隨著 12-18 個月的嬰幼兒開始學習爬行、走路、進行獨立遊戲,他們對自身能力信心逐漸提升,對外界有更多的好奇,也更能分散對分離的注意,然而,他們依舊依賴穩定的「安全基地」。

  3. 分離焦慮發展高峰與自然消退

    • 高峰期(約12-18個月)幼兒初期還未意識到自己與照顧者是獨立的個體,隨著大腦與感官發展,他們開始察覺「媽媽/爸爸不在身邊」,卻還不懂「照顧者會回來」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的分離焦慮表現尤為明顯。

    • 消退期(約2-3歲)隨著語言與社會認知快速成長期,孩子能以簡單語句表達需求,也逐漸透過固定作息和道別儀式,體會到「短暫分離並不等於永遠分開」,因此焦慮情緒會顯著緩和。


除了以上因素,每個人的個性特質也會影響分離焦慮的強弱。像是天生氣質較敏感、依賴性強的孩子,分離焦慮可能更明顯。

此外,環境的改變也可能引發或加劇孩子的分離焦慮,例如第一次上學、親人交替照顧(例如:從父母換成祖父母帶),這些變動都可能讓孩子的焦慮暫時加劇,若家長未能適時提供預告與情緒支持,孩子適應的時間也可能因此被拉長。


ree

三、分離焦慮的常見表現

有時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其實背後藏有意義。我們可以觀察孩子以下常見的分離焦慮現象,透過理解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避免錯怪了孩子。

  • 情緒反應:放聲大哭、尖叫、抓住照顧者不放

  • 身體症狀:胃口不佳、睡眠變差、易腹瀉或嘔吐

  • 行為退化:再次要求安撫奶嘴、夜間喊「要抱抱」、本來不尿床了,上小學卻重現尿床現象

  • 注意力難以轉移:對環境新事物缺乏興趣,注意力只專注於「照顧者去哪裡?」


理解孩子的這些現象源自於分離焦慮時,我們更有機會對症下藥,選擇最適合的練習,幫助他們在每一次道別中都能安心說再見。


四、五大策略:從分離焦慮走向安全感

以下是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逐步練習,幫助孩子建立「安心說再見」的方法:

策略

重點

1. 事先預告與漸進練習

  • 在家中模擬「短暫離開再回來」,讓孩子習慣「一下下不見,馬上就見到」。

  • 可從1分鐘開始,逐漸延長至5、10分鐘。

2. 穩定的道別儀式

  • 設計專屬的「道別動作」,如:一個飛吻、專屬手勢或小卡片。

  • 穩定的儀式能帶來可預測性,降低孩子對未知的不安。

3. 安全依附物與過渡物

  • 準備孩子最愛的玩偶、小毯子或家裡氣味的手帕放入書包。

  • 過渡物品能在陌生環境提供熟悉感,安撫情緒。

4. 正向回饋與情感連結

  • 分離結束後,立即給予擁抱與鼓勵:「你好勇敢,我很驕傲!」

  • 透過肢體接觸與話語,重建孩子對安全感的信心。

5. 規律作息與一致性

  • 遵守固定入校與回家時間表,減少突發性變動。

  • 家庭成員在分離前後保持一致說法,避免反覆更改規則。

ree

五、繪本書單推薦

我們也可以透過與分離情境相似、故事溫暖的繪本,陪伴孩子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理解「分離 → 重聚」的安全感,以下是相關的繪本,提供參考:


  1. 《小貓頭鷹》:上誼文化公司出版;作者: Martin Waddell馬丁.韋德爾)經典幼兒分離焦慮繪本,描述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在分離焦慮上的差異,以及「媽媽一定會回來」,最後也真的回來了的安心感。

  2. 《魔法親親》:上誼文化公司出版;作者: Audrey Penn (奧黛莉.潘恩

    透過小小的親吻儀式,幫助孩子在離家後,依然切身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帶給孩子面對轉變的勇氣。

  3. 《Peppa Pig粉紅豬小妹:喬治第一天上幼兒園》:小熊出版;作者: 奈維爾‧艾斯特力, 馬克‧貝克

    以幼兒園第一天為故事背景,角色生動有趣,容易引發共鳴。

  4. 《無論何時,媽媽永遠在這裡》:大穎文化;作者:尹汝林

    不只孩子,爸爸媽媽也會有分離焦慮,溫暖描寫親子彼此的情感牽掛。

  5. 《斑斑親親寶盒》:格林文化;原文作者: Michel Gay

    透過斑斑參加夏令營的故事,傳遞「安心約定」與「再見儀式」,幫助孩子愉快參與活動。


可以多多與孩子共讀,透過親子共讀,孩子能在故事中學會如何面對分離,也能同時強化親子關係。


ree

六、心理關懷資源【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如果你發現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時,仍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者,你自己的分離焦慮也讓你感到難受,請記得:你並不孤單。

有許多心理關懷資源,如桃園市設有針對孕產婦、流產、不孕困惱、罹癌等婦女,量身打造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希望讓婦女們在身心調適的路上不再孤單,全面照顧每一位女性的心理需求。包括心理諮商、精神醫療評估等服務,相關資訊請參考 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七、結語

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家長的理解、陪伴與支持,能幫助孩子從「不安」走向「信任」。透過事先預告、道別儀式、過渡物等多元策略,並在書本與遊戲中強化安全感,孩子將學會:即使與重要的人短暫分開,也始終有一份溫暖等待重逢。願每位家長都能成為孩子走向獨立的最佳後盾,陪伴他們大步前行,邁向更寬廣的世界。


ree

 
 
 

留言


B標頭排列_20200914_ol_final-1-2048x443-remov
  • alt.text.label.Facebook

©2023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版權所有。透過 Wix.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

會址:112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365號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樂育樓 307 室

電話:0921-116802、02-28227101*7253
電子信箱:twmhcpa@gmail.com
官網:twmhcpa2020.wixsite.com
粉專:www.facebook.com/twmhcpa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18:00
     (12:00-13:00暫停服務)

bottom of page